“你们的新老师来了,这个老师是个大咖”邵泽宇老师说。
“你们都是广东人吗?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广东人吃饭前爱喝汤。”
高个头,强身板,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王健老师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他一开口就以广东人爱喝汤为例,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王健老师是我们这学期的基础摄像课老师,也是高级记者,登上新闻界的“珠穆朗玛峰”,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
王健老师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宁夏生活了60多年,十分熟悉那里的风俗习惯。“趁自己还干得动,想多体验一下生活,待在家里头带孙子总不是自己的人生追求”。他从事了22年新闻工作,今年7月份刚退休,退休后,便想到绿水青山、人杰地灵的广州生活,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于是在好友的邀请下,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发祥地广东教学。
王健老师获“长江韬奋奖”后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留影
保持对生活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不安分守己,喜欢突破”这是王健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老师从事了很多工作,教师、外贸、记者,并且在每个行业都干出了一番成就,问到老师在他从事过的职业里最喜欢的哪一个职业时,他毫不犹豫地说“记者”。
记者是份极具挑战的工作,新闻工作者在具备基本新闻技能的同时还需要有较高素质。新闻生产环境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丰富和饱满,它更多地是需要我们去挖掘。王健老师担任记者期间曾在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西海固山区用一年多的时间,拍摄了上万张照片,留下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最终出版为摄影图鉴《肖像西海固》。
王健老师说:“喜欢突破,是做一个新闻人必备的素质,要是作为一个新闻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国家大事不感兴趣,对人生的苦难不感兴趣,对做人的常识也不感兴趣,那你就不是一个好记者。” 学新闻不仅要培养一种对新闻的感知,还应该保持对生活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王健老师作品——《肖像西海固》
做一个有温度的新闻工作者
“我们新闻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学会共情。”共情,是一种理解他人经历并做出回应的能力,学会与被采访者共情,与受众共情。共情不是同情,需要我们放下自己的观点去聆听,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体验对方的心情和处境。但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要做到共情又不共情,这样使我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受访者的情感,从而写出以人为本的报道,而不共情可以使我们保持理性,跳脱出世俗的情感,用更客观公正的态度呈现文章。
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见证者,同时背后也是一个个有情有义、有抱负的个人。“善良,是人的本质品质,是非常关键的一条,再一个是有常识,尊重科学。”作为一名记者,善良,使我们笔下的文字有温度。常识,辩证性地看待问题,提高判断对错的能力,降低主观世界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这个时代并不缺乏信息,碎片化信息每天都在涌入我们的视线。王健老师说:“现在不是说新闻没用,而是新闻更稀缺了。”信息泛滥下反映的是真实、全面信息的缺乏,相比之下,真正的新闻显得更加稀缺和珍贵。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大众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记者要做的就是在流量裹挟信息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理性前行,脚踏实地。“做记者一定要有情怀,没有情怀做不了好记者”心中有热爱,脚下才更有力量,无论技术怎么发展、环境怎么变化,人工智能怎么进步,脚板底下的新闻才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
“一定要多看书,看‘无用’的书。”对于如何提高写作水平,王健老师强调我们要多看杂书增加自己的文字积累,做到出口成章,要多阅读,多看新闻,这样才能写出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而不是一个机器人记者。新闻语言的魅力在于可以让读者进入笔下的世界,带他们见证不一样的社会生活,感受人间百态。
新闻工作者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时代前行的道路上,他们扛着摄像机,拿着麦克风,见证和记录着历史的每一幕。每一篇新闻作品的背后,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守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记者用脚踏实地的报道为社会和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王健老师在西吉县农村帮农民挖土豆
王健老师参加党的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委与中外媒体见面会
新闻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于此
在踏入新闻专业后总有人劝退我们将来从事记者这个职业,因为这是一份在大多数人看来既不能发财、工作强度大,且难度高的工作,没有坚持价值。
但这份职业的意义不仅于此。
王健老师说:“做记者是一件很有成就感、很有价值的事情,不但可以开阔视野,拓宽认知,更是能帮助到别人,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在被问到采访过程中,最难忘的一次采访经历时,他说了一个名字——刘莲。
“刘莲是我在采访过程中帮助过的一个孩子,当时是在夏天,我去玉米地采访,她就在里面摘玉米,我问她今年丰收了吗,产量是多少,收成好不好,我问她怎么不上学,听到这句话她眼泪忽然就下来了。她说我考上大学了,但是我不能去上,我说为什么,她说家里没有钱,不让去。那个时候,宁夏的贫困地区,非常贫穷,供不起小孩上学。我听到这句话时很心疼,便脱口而出:‘你上,学费我来出’。虽然做记者最忌讳的就是施舍,但是放任不管我更难受。后来我就每个月给小女孩寄钱,走的时候给她买了张火车票,她家就给她烙了一点干粮,因为家里实在是拿不出来其他东西。当时她上学的时候比你们还小,17岁不到18岁,她连卫生巾都没有见过,我爱人给她买了卫生巾,脸盆还有牙具什么的,一兜子给她提上,她就问我爱人,阿姨这是啥东西,我爱人当时就特别吃惊,就给她讲这是干什么用的。在帮助刘莲的这个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人生的艰难,那么你在你的工作中是会有动力的。”王健老师说道。
刘莲毕业后,王健老师介绍她去当地地市的一家报社做记者,她也非常争气,被调到银川市西夏区宣传部主管新媒体。王健老师说:“她是个非常重情义的孩子,每到过年过节都会来,我母亲在世的时候经常去看我母亲,奶奶长奶奶短地跟我母亲聊天。现在我来广东还没跟她说,说了肯定不让我来,就是应该安享晚年,这种感情在工作中结成情谊,像自己女儿一样。”
我们都知道在那个年代的贫困地区,女孩子如果没有上学,基本就是十六七岁找一个婆家结婚生子了。王健老师的帮助改变的不仅是刘莲的人生,更是千千万万像刘莲一样的孩子。后来,地市级报社的总编辑以刘莲的名字设立了一个助学基金——刘莲助学基金。用来帮助像刘莲一样的孩子们。就这样,刘莲以另一种方式回馈着社会。
听完刘莲的事情后,我们三人都不禁感慨新闻传播带来的力量,也为刘莲感到满怀喜悦。新闻记者是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虽然没有办法帮助到每一个人,但是换个方式,也许就能达到相同的目的,更能够体会记者这个职业给他人和自己带来的意义和价值。
王健老师在西海固农民家采访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不是每个人都像刘莲一样可以被看到,也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记者不是超人,大千世界有太多让我们无力的事情,我们也许会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一遍又一遍地询问自己的初心。不干,问题也解决不了,总要有人踏出第一步。
王健老师说:“无力感也是一种动力,你感觉到无力,你才会有想法去解决。”
大环境的影响、不被理解、浪费时间、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这一个个声音汇成一把利剑刺向新闻行业,事实是这样的吗?“不。”面对我们炮语连珠的提问,王健老师坚定地回答。面对新闻行业的现状,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学会自我调节与消化,坚信真理永远在人间,你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只要有新闻理想,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新闻理想——是我们在这次采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词,也是我们选择新闻专业的证明。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这句话始终刻在我们的脑海。十二个字,每一个都是那么地铿锵有力,让我们的新闻理想逐渐有了形状。新闻记者坚持站在大众的立场上为群体发声,他们可能是在大城市中努力融入的边缘群体,可能是在遭受不公后投诉无门的公众,可能是边远山区的贫困人口,可能是......做记者很有成就感,用相机记录他们的生活,用文字传递他们的心声,记者所拥有的话语权虽然不能直接解决这些人所面对的问题,但能让社会中更多的人去关注他们。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一群人的力量可以使结果发生质的变化。
记者这个行业看到人性的自私、阴暗,也看到人性的无私与友善,不求可以改变什么,有东西留下了,就是坚持的意义。王健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给自己设限,一个规定动作,一个自选动作。体制内的事情叫规定动作,按照单位的要求报道好新闻,而自选动作则是自己认准的项目或题目,坚持拍,坚持写,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体现人生价值。
允许生活的不完美,相信前进的路上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理想不死,信念永在。
与王健老师采访结束后的合影
作者:蔡育颖 李金禧 余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