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2022年10月19日下午19时,学术讲座“新闻·情怀——从一位新闻系大学生的来信说起”在我校增城校区图书馆报告厅进行。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为《看天下》杂志总编辑、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前编委王健老师,出席本次讲座的嘉宾有威澳门尼斯人2325cc赵维江院长、倪列怀副院长。因疫情防控问题,讲座采取线上与线下共同进行的方式,王健老师神采奕奕的演讲,让报告厅内的掌声接连不断。
(图为讲座的现场)
讲座伊始,王健老师入乡随俗,以广东人吃饭先喝汤的饮食习惯,先给大家盛上了一碗“心灵鸡汤”。他用新闻事业的奠基人范长江为例,向大家诉说了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崇高品格,用范长江“只有人格健全,高尚的人才配做新闻工作者”的话语让新闻工作者清楚人格健全是他们需要的最本质的东西。
(图为王健老师发表演讲)
王健老师随后讲述了吕文蔚给中国青年报曹林的一封信,信中提到新闻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这封信还涉及到新闻界的一个未解之谜——新闻无学。“新闻无学”触及了一门学科中“最灵魂的、标志性的”东西——新闻有没有规律的大问题。许多学者认为新闻工作只是一种实际工作,并没有多大学问可言。
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很多,其中一点就是和许多“老牌”学科比较,新闻学出现较晚,体系不够完整,所以一些学者不承认新闻学是一门学科。“新闻无学”的议题最早由甘惜分老先生提出,并且在理论上进行了探讨。“新闻无学”之谜能提醒和推动新闻人去努力研究新闻学,最终找到新闻有学的规律,实现“新闻有学”的追求。如今新闻无学论已被更多的专家学者所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闻工作者应该做“杂家”,通过大量的阅读观察思考和实践,掌握知识与本领。
新闻工作是一门大学问,是要通过大量阅读观察思考和实践后拓展的大学问。随后,王健老师向新闻界的学子们提出了核心问题:“新闻的本质是什么?”。他用人们害怕孤寂为例,指出人是极度社会化的生物,是渴望生存的生物的生活状态,以人为本是新闻的本质也是新闻的逻辑起点。王健老师指出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是制作新闻要以人为本,第二是指在情感方面也要以人为本,与受众共情,用真情实感去编写每一篇文章。
2016年,王健老师荣获了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谈及其中的秘诀,他说“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人,是一定要把自己的“武器”拿在手中,不论去到任何地方,拍摄记录的设备一定不能丢下”。随后他还表示,新闻工作者的基因是自由心灵,人文情怀,铁扇道义,也是妙手文章。要以人为本,多角度看待,保持客观;多角度审视,就能发掘到单一角度看不到的新东西,这是王健老师认为的新闻学核心学问,也是新闻从业者的情怀——做好新闻就要从人情出发。
王健老师随后讲述了现如今的媒体发展状况,媒体断崖式下滑。媒体,作为社会公器,起着舆论监督的作用,承担着激励人们前行的任务。媒体的衰落,不是受众和社会先抛弃了媒体,而是媒体首先抛弃了受众和社会。王健老师对此给出独到的建议,作为新闻工作者,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应当加紧学习,赶上时代的步伐,在媒体行业中登上珠峰,实现自我价值,让新闻有学,让新闻活的更广阔。
在提问互动环节中,参与现场讲座的同学向王健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人,在大学阶段应如何努力?王健老师作出如下回答: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人,首先要掌握新闻的本质,学会以人为本,保持客观,拥有新闻从业者的情怀;除此之外要努力学好当下,先不去考虑未来如何,多去读书,努力提升自己。
(图为王健老师给提问同学解答问题)
最后赵维江院长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对于王健老师来到我校给同学们进行分享表示由衷的感谢。赵维江院长表示,王健老师是一个经历了媒体发展的老媒体人,他用平实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在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让每一位同学了解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了解新闻业的发展,感受到了中国新闻事业这几十年的历程。新闻不会消失,新闻在更广阔的领域里活着。
(图为赵维江院长发表总结)
学生记者:彭卓妍
摄影:黄东英
指导老师:占自华 邵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