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人们常说世界上除了生与死,其他都是小事。但是面对大事时好像没有人会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想,我们的生命中缺失了一些这样的教育,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书本、他人的经历去获得这些知识。”
2022年6月17日晚18时20分,在王洁老师的组织下,第十二期“星空”读书会在启智楼502如期举行。本期读书会参与师生共计12人,领读老师为威澳门尼斯人2325cc新闻系专任教师陈嘉玲老师,共读书籍为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所写的《疾病的隐喻》。
(图为本期“星空”读书会现场)
首先,陈嘉玲老师向大家讲述选择这本书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它与新闻专业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这本书也与每个人的生命历程有关。这本书的目的在于让我们抛开隐喻看疾病本身,“隐喻”一词与符号学相关,而自身经历与书本间的联系,也使这本书对于老师来说更有意义。在作者桑塔格的那个年代,疾病的隐喻已然有了丰富的含义,到了现在,它是不是还这样,又有什么新的含义?在本期“星空”读书会中,大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随后,老师与同学们轮流分享了自身经历。疾病并非仅属于医学范畴的问题,在修辞层面上,它还深刻影响着我们的伦理生活。疾病影响的不仅是个人,不止对个人产生痛苦,一场疾病还可能影响整个家庭的氛围。从书中找到为什么会害怕生病、死亡,害怕的是什么,或许能帮助人们在对待疾病时抛弃疾病从本身更客观的看待问题。
(图为陈嘉玲老师发表意见)
在讨论中,有同学对书中的观点提出质疑,她认为隐喻是思考的结果,只关注疾病的客观属性是不现实的,在关注疾病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未来对人类的影响,完全抛开隐喻只关注疾病本身的观点是错误的。疾病的隐喻产生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这一恐惧催生了疾病的意义。尽管科学的发展,一些疾病也逐渐解开神秘面纱,这些疾病的隐喻逐渐不被人提起,但仍会有新的疾病出现,顶替过往疾病表达此类隐喻的情况。由此陈嘉玲老师带出“隐喻”在现实生活中有着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隐喻与事物是共生的,书中抛开隐喻看事物的预设难以实现。
因疾病被歧视的问题十分常见,在讨论中同学提出,患者不仅要承受来自于病魔的摧残,还需要面对这样的精神压力,患者本身是没有错误的,患病者不应被区别对待。陈嘉玲老师提出,拥抱对于艾滋病患者来说是奢侈而不是常态。艾滋病作为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因其特殊的传播途径,被视为是堕落的、不道德的,进而形成了社会偏见与歧视,高校内甚至出现了名为“拥抱艾滋病患者”的讲座,拥抱艾滋病患者似乎是需要被鼓励的。
(图为师生双方积极讨论)
疾病被浪漫化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的热烈探讨,在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学生群体中抑郁症似乎成为潮流,在书中结核病成为了浪漫的象征,在生活中自闭症患者有时被人们夸赞智商高,患上这些疾病仿佛成为了值得炫耀的事。“患病”成为潮流,或许是因为人们没能正确的理解这些疾病。陈嘉玲老师提出,随意调侃自己得病,疾病本身的严重性容易被模糊,使人难以分辨哪些是真正的病人,导致患者本身的痛苦难以被真正理解。
(图为本期“星空”读书会现场合照)
随后,大家谈论到了关于新冠疫情的流调问题。在新冠疫情中,疾病的隐喻甚至能够涉及到道德方面的问题。疫情期间,为了控制新冠疫情的传播、保证每一位中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止有意或是无意的新冠“毒王”随意传播新冠病毒,一些“毒王”的行踪轨迹会被公之于众。虽然这一行为的初衷是为了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止新冠疫情的肆意扩散,但普通群众往往会借行程轨迹对患者个人进行随意揣测,不论这样的一些新冠“毒王”是否有意,肆意揣摩、杜撰“毒王”患者的遭遇和行为目的,对其进行疯狂的口诛笔伐和网络暴力,不仅侵犯个人隐私,还侮辱了患者的人格。大家讨论认为,为了“防疫”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不应忽视新冠患者个人的遭遇和牺牲,对其肆意辱骂网暴。
最后,陈嘉玲老师指出,我们应让词回归本身,让疾病表达原有的意思。隐喻是思考的结果,只有思考才能解决问题。
学生记者:江炜婷
指导老师:陈嘉玲